文章

顯示從 11月, 2023 起發佈的文章

沖繩生活分享 - 拉麵 & 沖縄麺

圖片
拉麵,相信香港人對佢一啲都唔陌生,而喺香港食拉麵,簡直係「貼錢買難受」,所以好多人去日本都會去拉麵店開餐,但喺沖繩呢,除咗拉麵之外,仲有另一種沖縄麺都相當出名,所以今次分享下關於拉麵&沖縄麺嘅分別。 喺開始之前,要先解說一下「そば」依個字嘅意思先。 そば 讀音so ba 漢字為蕎麦,喺日文內そば係指「蕎麦麺」嘅意思 但喺沖繩內,一般講そば都只會諗到沖縄麺,所以為咗避免混淆,日本從1972年開始,正式用「沖繩そば」「蕎麦麺」去區分。所以喺日本,由其係沖繩,會成日見到「中華そば」「沖繩そば」「蕎麦麺」等唔同嘅そば出現。 日式拉麵 a.k.a. ラーメン 佢唔單止受香港人喜愛,連日本人都追捧。拉麵日文用表示係外來語嘅片仮名「ラーメン」表達,發音來自漢語嘅「拉麵」,因為雖然日式拉麵係日式料理靈魂菜式之一,但其實拉麵唔係來自日本本土的。 credit by Savor Japan 日式拉麵,喺以前叫「南京そば」「支那そば」等,喺二戰後,因為字眼敏感所以後改稱「中華そば」或者就咁叫「ラーメン」所以推斷日式拉麵係來自中國,相傳嘅起源有三個講法: 喺大概16xx年時嘅明朝遺臣 - 朱舜水,探訪琉球時,帶咗個廣東廚師去,之後個廚師將烏冬個湯底加改,然後命名為「支那麵」,但後來都無hit過,所以都唔知係咪同拉麵有關。 之後去到18xx年,當時日本正式向外通商,有商人就將廣東湯麵帶過去開西菜館 - 洋和軒亦正式發售「南京麵」,不過睇返啲料理方法,同依家嘅拉麵做法完全唔同,似沖繩そば多過日式拉麵。 最後去到1910嘅東京淺草區,入面有一間中華菜館 - 來來軒,請咗一個中國廚師,然後改良咗舊時嘅「南京麵」,加入咗日式豉油外,仲加埋叉燒肉、嗚門卷、筍乾、海苔等配菜,就成為咗我哋今日食到嘅日式拉麵喇。 一般嚟講,日式拉麵個麵底都係用鹼水麵,並而厚度嚟區分為: 幼、中幼、中粗、粗麵等,而個厚度亦都根據日本工業規格以號碼去釐定,由1-30號碼去表達,號碼越大,麵就越幼,eg 30號拉麵,只有1mm厚。常見嘅用嘅粗度分別係18、20、22、24、26、28等。 而個湯底除咗有傳統嘅醤油、塩味及味噌外,依家仲有豬骨、白雞、牛、海鮮、甚至咖哩湯底,而食材更加多到數唔到… (雪糕都有,邊夠你玩…),令到日式拉麵有極多變化。 日式拉麵喺日本有幾受歡迎,相信都唔駛介紹,但喺沖繩,仲有另一款麵更出名,就係...

日本生活分享 - 台風

圖片
眾所周知,日文係有漢字存在,而喺1954年之前台風嘅日文漢字個寫法都係用颱風,但後來因為颱字唔係常用字,所以都改字為同音字— 台風,所以絕對唔係殘體字,係漢字。  講返正題,日本嘅台風同香港表達好唔同,首先係名先,香港颱風係用由WMO所提供嘅140個名循環用。而日本雖然都有加入WMO更加有份提名,不過日本気象庁係由每年1月1號起,台風誕生嘅順序編號命名,eg 2000年所產生嘅第一個颱台,就係叫台風一号。但當台風做成巨大災害時,気象庁會幫該台風根據登陸地點或災害嘅港灣/ 河川 / 船/地區名等再重新名命,就好似2019年嘅台風「海貝思」,本來名係「令和元年台風19号」但後來因為19号為日本關東地區帶嚟嚴重水浸,所以気象庁喺2020年改其為「令和元年東日本颱風」。最後WMO直頭將「海貝思」除名,以新名「樺加沙」代替。  除咗名方面同香港唔同之後,個風力表達方式都唔一樣,香港颳風戒備信號唔計風向的話有5個級別,分別係1、3、8、9、10,當去到8號風球或以上就會有香港人最期待既 - 風假。而日本只有5級,不過係叫防災警報,唔單止要黎表達台風,連洪水、河川氾濫程度都包含在內,分別係level 1 - 5表達,level 1最弱 level 5 最強。 Level 1 (白色) 預警級別 表示未來幾日內有可能會有氣象變化,要求大家留意有關災害及氣象等最新狀況。 Level 2 (黃色)  注意級別 當發出level 2時,即係已經出現咗「大雨、洪水、河川氾濫」等情況。大家要確認災害地點同自己距離,亦要準備好避難路線同埋確定避難所地點。  Level 3 (紅色) 高齢者避難開始 達到level 3時,日本將會向災害區內手機發出緊急通知,亦要求高齢者、行動不便及身處高危地區既人盡快去到避難點,同時其他市民也應該停止日常活動。 Level 4 (紫色) 避難指示 代表極度危險!! 山泥傾瀉及河水氾濫機會大增,危險隨時迫近,必須要跟從政府指示下盡快撤離及避難。 Level 5 (黑色) 緊急安全確保 當災害已經發生及達到難以掌握到實際情況之下,就會發出黑色警報,表示對生命已受威脅,連避難所都未必安全,一切要以自身安全為前題去安全地方避難。  唔單止以上嘅唔同,日本仲會善用「災難警報系統」向身處該區人仕嘅手機發出警報,等身處該區嘅不論...